在新加坡完善的教育、豐富的課程和優越的文化環境下,讓越來越多的留學生所推崇和青睞。同時應對中華博大精深的文化,新加坡的青年們也有著同樣的推崇和青睞。
新加坡留學訊:五名對中華文化富有熱忱的青年,獲得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頒發的獎學金,即將負笈中國深造。
這是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第四年頒發獎學金,至今受惠學生共有18人。宗鄉總會昨天舉行獎學金頒發儀式,由會長蔡天寶頒發獎項。
宗鄉總會秘書長李國基致詞時說,負笈中國的留學生,不僅在學業上表現出色,在思想、視野、人脈等各方面也有更廣的拓展。
獎學金旨在培養雙語和雙文化的優秀人才。它每年會資助約四到五名學生前往中國排名前十名的大學深造。獎學金得主在修讀本科的四年內,每年可獲得資助學費、住宿和生活費共1萬5000元。
今年的獎學金得主分別是鄒巖宏、李宜幸和吳維澤三名華僑中學畢業生,以及陳心毓和李亦欣兩名立化中學畢業生。
將于下月赴北京大學修讀中文系的李宜幸(20歲),從小就特別喜歡中華文學,更視它為一種召喚和使命感。
9歲從中國山東來新加坡念書的她,覺得本地年輕一代對華文的興趣明顯下降。她受訪時說:“要讓中華文化能繼續薪火相傳,我想得從教育入手。”基于這個原因,她打算在完成學業后,加入教育行列。
問起為何會申請宗鄉總會獎學金,李宜幸說,獎學金開啟了她接觸本地華社的一扇門,是一種雙重交流。
在本地生活了八年,出生于中國大連的鄒巖宏(20歲)也將到北大深造,攻讀金融系。她當年在小六會考表現優異,曾是公立培群學校的優秀生。她也是本地書法比賽的常勝軍。
鄒巖宏說:“金融能幫助解決實際社會問題,任何組織的運作都需要融資。希望自己的知識能幫到華社組織。”
曾是教育部雙文化獎學金得主的吳維澤(21歲)告訴記者,去中國可以更深入了解中華文化,也等于了解自己的根。“那里能讓我對本地華人的認識,以及整體觀的形成起到很大的幫助。”他將到清華大學修讀經濟系。
為赴中國放棄其他獎學金
陳心毓(19歲)也曾獲得雙文化獎學金。她當初次到中國上海參加浸濡活動,就對該城市留下深刻的印象。因此申請報讀大學時,她在復旦大學和北大兩者之間掙扎許久,最終選擇到復旦大學攻讀國際關系。
為到中國深造,陳心毓放棄了人民協會獎學金,也放棄了南洋理工大學商學院的學額。她說:“中國對我有著難以言喻的吸引力,因為文化是要走在街上親身體驗的。”
宗鄉總會昨天也邀請前三年的獎學金得主出席,與新一屆的獎學金得主交流,分享在中國學習與生活的經驗。這些獎學金得主在中國各大學放假期間,都會回國到宗鄉會館和總會義務服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