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加坡企業的急救意識近年來有所提升,除了有更多公司安排員工上急救課程,一些公司指派的急救員人數也超過政府條例的規定。
受訪組織表示,雖然沒有具體數字顯示這個上升趨勢,但是這幾年的確觀察到有較多公司主動安排員工上急救課程,學習使用心肺復蘇術、自動心臟除顫器(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,簡稱AED)等救援技能。
國家心肺復蘇理事會(National Resuscitation Council)受詢時說,本地每年有超過4萬人接受急救訓練。至于當中多少人是應公司安排上課,該理事會并沒有具體統計。理事會主席阿南達曼教授說,盡管如此,從近年有更多公司企業向理事會詢問急救課程的趨勢來看,企業界的急救意識明顯提高。
理事會接下來將繼續要求各企業組織在工作場所安裝除顫器,鼓勵他們讓員工接受急救訓練。
新加坡民防部隊受詢時也透露,過去三年,參加社區緊急應變課程的公司約有500家。同2011年相比,前年和去年安排員工上課的公司明顯增加。
另外,阿南達曼指出,本地獲得認證的急救培訓中心已經從一年前的54個增至目前的63個。他說:“越來越多組織提供急救方面的培訓,顯示這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加。”
新加坡紅十字會學院是獲認證的急救培訓中心之一,每年指導約7500人至8000人。該學院說,企業學員在過去三年占總人數的35%,每年約2000多人。
相關條例推廣進一步提高企業意識
院長法思扎認為,除了公眾急救意識提高,相關條例的影響面擴大,多少推動公司加強工作場所內的急救措施。人力部在2011年修訂工作場所安全與衛生(急救)條例,涵蓋范圍從原來的建筑業和重型工業,擴大至所有行業。
根據條例,若工作場所中的員工超過25人,雇主必須確保正常工作時間內,在每100名員工(或更少)中指派至少一名急救員。所有安排輪班工作的公司,也必須確保值勤急救員人數達到所規定的比例。
有公司為不時之需,在工作場所內指派更多急救員,例如德國科技跨國企業羅伯特·博世(Robert Bosch)設在碧山的東南亞區域總部。這家總部約有600名員工,當中有13名急救員。總部建筑共七層樓高,實際辦公的有六層。
負責協助監督員工健康與安全事項的鄧國強(30歲,設施主管)受訪時說,公司向來重視員工的健康與安全,包括時刻確保每層樓有兩名急救員。除了一些急救員是個別部門指派的,其余好些是毛遂自薦成為急救員。他說:“員工都認同掌握急救技能非常重要,無論在公司內外都能派上用場。”
淡馬錫控股則從去年開始安排公司屬下超過450名員工接受急救培訓課程。發言人受詢時說,公司希望在同事之間灌輸“隨時為緊急情況做好準備”的概念。“在緊急情況下,這些基本生活技能可幫助拯救生命,對事發結果帶來很大影響。”